客服微信号:

农场热线:400-527-725

厉害了!稻田里玩出新花样,一份田出5份产值,生态共养不一般

作者:锄禾园 发布时间: 2021-11-27 11:01:04 371 次浏览
南方的稻田里,一片忙碌。说起水稻,可能农村出生的您是一点都不陌生,但是今天要说的这水稻,或许您就没见过了。

南方的稻田里,一片忙碌。说起水稻,可能农村出生的您是一点都不陌生,但是今天要说的这水稻,或许您就没见过了。

就在2018年,中国科学院的夏新界研究员在湖南省种出了一种非常罕见的水稻。为啥说它罕见呢?因为他的水稻田里还套养着甲鱼、青蛙、鸭子等,这好像也不奇怪,因为我们常见的是水稻田里养鱼或者养泥鳅的。别着急,我们慢慢讲。

在湖南,人们比较爱吃甲鱼,常见的菜有红烧甲鱼、青椒、炒甲鱼、甲鱼面等,所以甲鱼在湖南是很有市场的,如果是在生态环境中养出的甲鱼,那就更值钱了,一只就能卖到一百多元,而且还不愁销量。

要知道,这甲鱼好吃,但是不好养。现在比较常见的生态养甲鱼的方法是在稻田里套养,很多农户在做的事,但是养殖量不大,每亩稻田也就放两百只左右,放太多放水稻和甲鱼都会损失惨重。

别看甲鱼平时给人一副慢吞吞憨厚老实的样子,可一进到稻田里就闲不住。它喜欢在田里爬来爬去寻找食物,经常把水稻压得东倒西歪。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他们还会钻进水稻下的泥地里躲藏,把水稻的根碰断,水稻产量就会受到额外的损失。

还有,甲鱼啥都咬。保不齐哪个水稻就成了他们口中的美味了。它们之间还会互相斗殴,常常会打得不可开交。

有战争,自然就会有伤亡,甲鱼一旦被咬伤,伤口就很容易感染病菌,严重的时候死伤率能占40%呢。正是因为甲鱼太折腾,农户们只好把稻田中甲鱼的数量控制在每亩200只左右,数量少了,经济效益当然就有限了。怎么才能让稻田中养出更多的甲鱼呢?

这个难题在2018年湖南省长沙市金井镇这个难题得到了破解。中国科学院的夏新界研究员就在他的水稻田里平均每亩放下600只甲鱼,比其他农户多出了两倍。不但数量多,养的也好,水稻还获得了丰收,稻穗都很饱满。

更重要的是,他养的水稻很罕见,就像芦苇一样高大的巨型水稻,一株一株的足有2米多高,比一般的水稻高出近一倍,所以这水稻也就取名巨型稻。

巨型稻的根能扎得很深,单单根部就70多厘米,是常规水稻的三倍,也正是因为根扎的深,所以耐水淹不容易倒伏。在巨型稻生长的中后期,夏新界会让水深保持在60厘米左右,这样也不会影响巨型水稻的正常生长.

为什么要保持60厘米的水深呢?因为巨型稻的高度很高,所以在种养的时候,就要专门保持水的高度。巨型稻的种植密度,比我们常见的水稻将稀的多,所以如果俯视来看,巨型稻的稻穗很密,一个一个紧挨着。可如果到了水田中,则会看到巨型稻的下面很稀疏,植株间很宽敞,这就为套养留下了空间。

其实刚开始,巨型稻的套养,还只是奔着试验的想法去的,夏新界觉得巨型稻田的水,要比正常稻田里深一些。而种植密度也要比正常稻田要稀疏,对于甲鱼,他估量着,按照每亩600只甲鱼投了下去。

焦虑的观察了3个月之后,一切正常,夏新界最担心的死鳖情况没有发生,并且水稻生长的也很健壮。巨型稻田里的水深了,甲鱼的活动就空间大了,彼此在稻田中碰面的机会也就少了,就算是不小心碰到了弱一点的甲鱼,弱甲鱼也有机会躲进水稻的植株里躲过一劫。所以为了争地盘而出现的鳖打斗受损,在这个稻田里就很少见了。

另外,因为水多了,虫子和螺蛳也多了。甲鱼吃螺蛳,那是小菜一碟,一口一个。自己吃饱的同时,还保护了水稻。吃饱玩累了,甲鱼就懒洋洋的爬到田埂边,去晒晒背,那叫一个享受。

但是这甲鱼也不老实,它会趁你不防备,就组团逃跑。所以夏新界在稻田周边围上了一圈一米二的彩钢板。逃不出去的甲鱼就只能安心地在稻田里生活了。

在稻田中甲鱼吃虫子和螺狮,成了水稻的卫士;它爬行的时候,就是在帮水稻松土;捕食的时候,就是在帮水稻除害;排出的粪便还成了巨型稻的有机肥。就这样,水稻的产量不但没有受影响,平均亩产在800公斤,而且品质还更好了.

湖南人还都喜欢品尝一种美味:辣炒蛙肉。这娃肉先用文火慢煎,再加点葱、姜、辣椒爆炒,是不是很有食欲呢?

一般情况下,农户们在稻田里养蛙,一亩养上个10000只,稻田里就被折腾的不成样子了,稻子稀稀拉拉,产量不高。可夏新界的巨型稻田里,每亩居然放养了20000只青蛙,是常规稻田套养量的2倍,关键是蛙和稻都长得很好。

这蛙白天几乎看不见,但一到清晨和傍晚,就纷纷从稻田里出来,在饲料台上集体吃饭。这场面也算壮观了。

白天,蛙们都所在巨型稻茂密的枝叶下避暑,一到夜里,它们就忙活开了,他们就出来捉虫子。

为什么夏新界的稻田就能比普通农户多养一倍的青蛙呢?原来这都跟水质有关系,在常规的稻田里养青蛙,最大的问题就是水质问题。成千上万只青蛙聚在一亩稻田里,每天大量的排泄物进入稻田的水中,水太肥了,就导致水稻后期疯涨,只涨个儿,少结稻谷。同时水肥了,水质变坏了,青蛙在这样糟糕的环境中,很容易感染病菌死亡,所以这也是农户们在稻田养蛙时要控制养殖数量的原因。

这巨型稻下养青蛙是挺好的,可是养的青蛙多,同样也会带来水质过肥的问题,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夏新界他们想到了泥鳅。

泥鳅是杂食性的,不挑食还能吃藻类和浮游植物,对于青蛙残余的饵料,甚至是排泄物都能吃。在游动时,泥鳅还能搅动水流,增加水中的氧气,能够明显改善水质。在巨型稻田里套养青蛙水肥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只是需要注意,每亩稻田投放泥鳅苗的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夏新界的经验是10000尾泥鳅比较合适。

解决了水质的问题,青蛙和泥鳅在水中互不干扰,都能健康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青蛙长得特别欢实,巨型稻高大的茎秆,如同天然的保护屏障,尤其是在夏季,炎热会让青蛙容易发病死亡,巨型稻茂密的枝叶,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凉棚,能让青蛙们避暑纳凉。青蛙的活动范围变大,他们在活动时压倒的杂草,让水稻根部通风的同时还减少了病害的发生。

除了鳖、青蛙和泥鳅,这水稻田里还有一种东西,就是鸭子。

为了养出好吃的鸭子,许多农户会把鸭子放到稻田里去养殖。可是稻田养鸭子的效益不理想,常规的稻鸭模式都是在秧苗期放入小鸭子去帮助水稻除杂草、吃虫子,但是到了水稻扬花前都会把鸭子赶出去,否则,鸭子会把稻穗给吃了。

迁出稻田的鸭子就需要新的养殖场地,这样一来,养殖成本也就高了,经济效益就差了。可是在夏新界的稻田里稻谷都已经成熟了,稻田里却还养着鸭子,就不怕鸭子吃稻谷吗?

你可别忘了,这是巨型稻,鸭子在长个,巨型稻也在长,而且长得比鸭子快多了,到杨花的时候已经长成了两米高的大个子,即使稻子被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头,对于鸭子来说仍是高不可攀,对于水稻产量几乎没有影响。

在巨型稻的整个生长周期里,鸭子都可以呆在稻田里。它们帮助水稻清除虫子。而鸭子的粪便,却成了水稻的肥料。水稻的品质好了,鸭子也能在稻田中从小一直长到大。根据夏新界的经验,在巨型稻下养鸭子一般每亩放40只左右比较合适。

巨型稻不仅在套养上能一份稻田多挣4份钱,在收割的时候,还省了许多事,因为巨型稻个头大,所以传统的弯腰收割就省了,人可以直立收割,腰都不会疼了。

收割时候,只收割上面的稻穗,下面还会留下一米高的套杆,这是让养殖周期长的青蛙和甲鱼,继续留在稻田里生活。

夏新界和他的团队,利用巨型稻独特的优势套养了甲鱼、青蛙、泥鳅、鸭子,实现一亩多收。不过目前巨型稻的种植和套养模式还处于试验阶段,没有大范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