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微信号:

农场热线:400-527-725

年年有鱼促振兴!梅州这个国字号“水上粮仓”了解一下

作者:黄韬炜 发布时间: 2021-12-29 12:01:03 816 次浏览
近日,喜讯再次传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首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下称“示范区”)公示名单,全国共有65个申报主体符合标准,梅县区榜上有名。 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近年来,梅县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健康养殖、提质增效”为目标,以“质量兴渔、科技兴渔”为抓手,全力推动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引导特色养殖,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12月的梅县大地,浓浓柚香还未散去,星罗棋布的水产养殖基地里,又迎来水清岸绿鱼肥的丰收图景。

    作为农业大区,梅县区具有良好的水产养殖条件。2020年,该区水产养殖面积达45405亩,水产品产量3万吨,产值3.81亿元,先后获评“全省淡水渔业先进县”“广东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等称号。


     近日,喜讯再次传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首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下称“示范区”)公示名单,全国共有65个申报主体符合标准,梅县区榜上有名。


     立足生态发展区定位,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近年来,梅县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健康养殖、提质增效”为目标,以“质量兴渔、科技兴渔”为抓手,全力推动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引导特色养殖,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鱼游稻花香,农民笑开颜。 通讯员 张云花 供图


    固本强基


    投入3300万元完善基础设施


    “一方面可以加深水位防寒,同时靠北的地方尽量搭起遮风棚。如果出现冻死鱼要及时捞出,防止其污染水质,引起寄生虫或其他疫病的发生……”

近日受寒潮影响,梅县区开启“速冻模式”。在提前通过微信群发布寒潮预警信息,发放《防寒防冻农科手册》等措施的基础上,梅县区农业农村局渔业技术人员还深入辖区部分养殖场,现场为养殖户支招,携手做好防寒防冻工作。


    这是该区主动靠前服务,为健康养殖保驾护航的一个缩影。梅县区农业农村局渔业发展股股长赖春涛介绍,该区还积极开展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推广,组织水产技术人员、养殖户到本地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和外地参观学习和培训交流,今年以来已组织开展20多次技术培训,受益养殖户达5000多人次。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为推动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梅县区注重从顶层设计发力,早在2018年就编制印发了《梅州市梅县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下称《规划》),对全区水域滩涂和渔业生产发展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划定禁养区、限养区、可养区。


    根据《规划》,在养殖区范围,共划分为5个功能片区:一是中心片以鱼苗培育、休闲垂钓旅游渔业为主;二是梅南片以发展养殖观赏鱼、龟、鳖、小龙虾等名特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为主;三是南口片,以常规品种养殖为主;四是丙雁片,重点发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和特色鱼苗培育;五是松口片,重点发展山塘、水库生态养殖。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绘就发展蓝图之后,便是加大投入,全面完善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2017—2019年,区级财政直接投入渔业生产资金达800多万元;

    争取上级财政资金2500多万元,用于渔业基础设施建设、苗种项目、生态修复、渔民政策补助等方面;

    投入1600多万元,在梅县区水车镇建成了近500亩的梅县绿色健康渔业示范园区;

    投资830多万元,升级改造梅县区松口渔港建设项目;

    ……


    实打实的数字背后,是梅县区做强做大水产养殖业的决心和行动。自2016年启动示范区创建工作以来,梅县区累计投入资金3300多万元,有效带动全区社会投入资金5000万元以上,改造标准化鱼塘面积13800多亩,核心养殖片区标准化生产达100%,集中连片养殖池塘标准化生产的比例达90%以上,全区水产养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突出特色


    8个特色养殖基地产值近亿元


    撒网、收网、装鱼……在丙村镇东溪村伟庆黄骨鱼养殖场,随着渔网渐渐被收起,一条条活泼乱跳、色泽金黄的黄骨鱼露出水面。

“陈老板家的黄骨鱼是一绝!”在岸边等候收鱼的采购商丘洪元说,广州、漳州采购的黄骨鱼,两天一过存活的就不多了,这里的养个10多天完全不是问题,而且肉质鲜美、没有泥味,每个月他都要采购4000多斤。


    “相比于四大家鱼,黄骨鱼的养殖周期较长,养殖一年半达3—5两才能上市。养殖3年也只有1.3斤左右,而鲩鱼养个半年都有2.5斤了。”养殖场负责人陈伟庆说,即便如此,黄骨鱼的养殖密度更大,市场价也更高,算下来亩产是四大家鱼的10倍以上。


渔网渐渐收起,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黄骨鱼露出水面。 南方+ 何森垚 拍摄



    正是看中这一优势,1997年开始饲养四大家鱼的陈伟庆于2007年试养黄骨鱼,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其经营的养殖场已经成为梅州范围内屈指可数的大型黄骨鱼养殖基地,每年可出产100多万条黄骨鱼,年产值可达300多万元。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近年来,梅县区在发展“客都草鱼”为主导品种的健康养殖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品种结构,大力支持引导养殖户开展特色水产品养殖。

 

    养起“致富虾”,游出“振兴路”。同样,大坪镇也在“特”字上做深文章,2018年在雷甘村引进企业发展小龙虾养殖产业的基础上,该镇又于2020年在清连村以“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建成澳洲淡水龙虾养殖基地,采用生态化养殖技术,发展淡水龙虾养殖。


清连村以“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模式,建成澳洲淡水龙虾养殖基地。 受访者供图


    “发展澳洲淡水龙虾养殖,是我们特色水产品养殖产业的‘2.0升级版’。”清连村党支部书记李瑞林介绍,目前大坪镇已投入近200万元,建成澳洲淡水龙虾育苗、养殖基地50多亩,采取工厂化和生态化两种养殖模式,预计产值可达100万元。


    仅3年时间,从单一的养殖到钓虾体验、特色美食,从小龙虾到澳洲淡水龙虾,大坪镇的特色水产养殖产业链条不断丰富和完善,养殖方法持续创新,产值屡创新高。


    打好特色牌,蹚出致富路。目前,全区已形成了水产苗种、龟鳖类、鲫鱼类、黄骨鱼、小龙虾、观赏鱼等8个特色水产养殖基地,养殖面积达1.3万多亩,产值近亿元。

养起“致富虾”,游出“振兴路”。 受访者供图


    生态高效


    向科技要生产力 向生态要效益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如何最大程度将“绿水青山”持续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效益最大化,一直是梅县区发力探索的重点课题。

沿着省道S223线驶入位于丙村镇溪联村的梅州市首个“稻鱼共生”示范基地,500亩青绿色的禾苗随风招展,稻田垄沟边水流淙淙,田中鱼苗追逐嬉戏,勾画出一幅“稻在水中长,鱼在田间游”的优美田园画卷。


鱼游稻花香,农民笑开颜。图为丙村镇溪联村鱼稻共生基地。 南方+ 何森垚 拍摄


    “所谓‘稻鱼共生’,简单说就是稻鱼综合种养,在保障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利用稻田湿地资源开展适当的水产养殖,形成季节性的农牧渔种养结合栽培模式。”该基地负责人邓晓明说。


    据其分析,一方面稻田可以为鱼类提供庇荫和虫、草、浮游动植物等有机食物,同时鱼类又可以发挥除草、食虫、松土、增肥、增氧等功能,从而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既能有效促进粮食生产、农渔民增收,又可发挥生态效益,实现养鱼不用抗生素、生长激素,种水稻不施用农药的生产过程,保障稻谷、鱼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同样,在梅县区另一头的畲江镇,也玩出了水产养殖新花样——在鱼塘里建起了“跑道”。


    在该镇杉里村运泰农业养殖基地,8条25米长、5米宽的水泥槽“跑道”一字排开,两头都装有拦鱼网。其中一头还装有推水增氧装置,既能给鱼儿提供足够的氧气,又能让鱼儿在水流推力下“健身跑步”。


    “这样一来,能让草鱼一直保持逆流游动的状态,草鱼的肉质更加紧实、口感细腻。”该基地负责人吴永全介绍,采用“跑道养鱼”模式密度更高、风险更低,每条“跑道”可以养殖5000尾草鱼,亩产约8万斤,全年总产可达16万斤,是传统养殖方式的7—8倍,年产值可达100多万元。


“跑道养鱼”亩产是传统养殖方式的7至8倍。 受访者供图


    值得注意的是,1.5亩的“跑道”外则是30多亩的水质净化修复区,放养鲢鱼、鳙鱼、鲫鱼等滤食性鱼类品种,同时种植具有净化水质作用的水生植物。“养殖过程中产生的鱼粪和残存饲料会顺着循环水流进入吸污水道,通过沉淀脱水处理变成有机肥,整个过程实现了养殖尾水零外排。”吴永全说。


    向科技要生产力,向生态要效益。“稻鱼共生”“跑道养鱼”是梅县区不断探索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实践。“接下来,梅县区将以入选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化养殖技术,着力提升水产养殖生产服务能力,推动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助力梅县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梅县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原标题:

绿水青山孕产业 年年有鱼促振兴

梅县区全力推动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

【来源】南方日报·梅县视窗

【南方日报记者】黄韬炜

【通讯员】曾健锋

【作者】 黄韬炜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